看完电影之后,很多人估计和我心里有一个一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明明在城里受够了流言蜚语并且不当回事的张一曼最后会选择自杀呢?很多男性观众捋一捋自己的情绪,然后猜测说也许她曾经受过情伤最后变得放浪形骸,其实这又进入了剧中老裴的思路——一个人道德败坏是有原因的。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享受道德拯救一个人的过程,所以动画片和小说和影视剧里永远逃脱不了感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炮。而道德拯救也同样作为基础教育出现在了我们的小学课本、学生行为守则上面,甚至我爸曾经在我看希腊古代神话的时候对我说,这些都是以暴制暴,宣扬复仇,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大慈大悲的观念不太一样。 对,在中国,特别是古代中国,有着不少以道德来决定法律的例子,小到民间的耻辱链和浸猪笼,大到宋代礼法严明通奸判刑,都是在用国家的强制力来审视个人的道德问题,而道德理应是道德,而不应该是可以决定惩处一个人的法律。面对道德败坏的人,我们可以用言语去教育甚至辱骂他们,但是却不可以用强权来惩罚他们。 铜匠的老婆来找张一曼,是因为她睡了自己的丈夫,她心中愤怒。在张一曼承认是自己睡了铜匠之后,他的老婆说着类似“小娘们你有种跟老娘来”这样的话对她骂骂咧咧,甚至要动手打她,当然最后还是被拦下来了。这是对张一曼这个道德不容的女人做出来的道德上的批判,我相信应该没有人会觉得她做的不应该,顶多就是觉得这女人忒凶悍,但是却不觉得她错了。 而特派员来的时候,他却是以一种强权凌驾的方式在主持大局,他本人代表着专制,而在民国那种明显人制大于法制的地方,他的话就是法律。这个时候戏剧的冲突出来了,那就是他以专制的名义来对张一曼的道德问题进行了审判,而荒唐的是,同样因为道德原因,铜匠和其他人都没有说出来到底张一曼做了什么。特派员对张一曼的惩戒也是在铜匠的说法上,铜匠也用了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了张一曼,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不是有意,这正好是一个道德凌驾法律审判的一个戏剧性的转变。包括最后铜匠要求剪掉张一曼的头发,这更是赤裸裸地讽刺地告诉观众,这种审判是基于铜匠个人的喜好的,可是在这个荒诞的故事里,这种个人喜好被用来成为了审判惩罚一个人的标准。 这个故事讲述了曾经一堆相爱的恋人梅娘和陆颜青因为梅娘家中变故所以分开,婚后由于梅娘的新婚丈夫曾经在外面乱搞而不育,所以家中老夫人为了香火得以延续默许了梅娘和陆颜青的来往,甚至生下一个孩子。而梅娘的丈夫发现之后怒不可遏,连夜杀了陆颜青全家,最后自己也死在被烧伤脸的陆颜青手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梅娘和陆颜青都是在道德上千夫所指的人,梅娘身为人妻却与人通奸,陆颜青一届文人也勾引有夫之妇,这两个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完全是可以被浸猪笼的,我也并不对他们抱有赞赏或者同情。可是他们却不应该受到法律的审判,起码在现在的普世观念下,放荡的女人不犯法,到处约炮的渣男不犯法,你可以骂他们,但是你不能惩罚他们。所以在《深宅大院》里面,最后老夫人决定开枪打死梅娘和陆颜青(最后还是死了)的时候,飞燕一把打掉了她的枪,说自己是替天行道,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再次回到电影《驴得水》,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张一曼为什么会自杀的问题上面来,我想,除了朋友的背叛,喜欢自己人的辱骂,老校长的无奈以外,还有一层,那就是现有法律制度的荒唐和黑暗。而前朝的法律是不是真的这么荒唐黑暗呢,我没看过民国其他的东西,唯独在中国电影史的学习过程中看了大量的民国电影,所以如果电影反应的是现实的话,那么,是的。 《夜半歌声》中,被人毁了容貌的演员宋丹萍只能藏在阁楼里,冤屈无处声张,只能隐忍十年等待自己报仇,当然报仇之后自己也蹈海而死。 《桃李劫》中,企图强奸黎丽琳的猪头一样的上司没有得到惩罚,偷了钱的陶建平却被判处了死刑,可见刑事上有多么不公和荒谬。 所以,张一曼最后的毁灭和自尽,并不仅仅是朋友的背离,而是一种黑暗的病毒一样的统治笼罩在自己的头上,逼疯逼死她的是法律的荒唐。而那种绝望其实设身处地想一下就会觉得压抑,试想,讨厌你的人在堂上,用他的想法来左右你,来审判惩戒你,这如何不是滔天的愤怒与恨意,而这一切竟然是事实。 同样,虽然我认为现有的制度还没有到理想的那一步,可是到底还是比民国完善许多,不信你看天天在新闻评论区叫嚣的婊子该死出轨该阉的那群人,没有人给他们像铜匠一样的颐指气使的机会。 |